英國昨天(2019年12月12日)的大選,執政的保守黨獲橫掃般勝利,國會650席贏了364席(原298席)。BBC說,這是自1987年撒切爾夫人贏得第三次執政後,32年來保守黨最大一次勝選!在野的左派工黨則成最大輸家,席位降至203席(選前262席),這是自1935年,過去84年來工黨的最大挫敗。 這次選舉結果,對英國政治、英美聯盟,甚至全球戰略格局都具重要意義。
Read more
英國昨天(2019年12月12日)的大選,執政的保守黨獲橫掃般勝利,國會650席贏了364席(原298席)。BBC說,這是自1987年撒切爾夫人贏得第三次執政後,32年來保守黨最大一次勝選!在野的左派工黨則成最大輸家,席位降至203席(選前262席),這是自1935年,過去84年來工黨的最大挫敗。 這次選舉結果,對英國政治、英美聯盟,甚至全球戰略格局都具重要意義。
Read more今天川普總統所代表的共和黨與左翼民主黨的鬥爭,仍是美國建國初期華盛頓、亞當斯、漢密爾頓等傳統派(保守派,親英派),與傑弗遜、麥迪遜、潘恩等激進派(自由派,親法派)分歧的繼續,或者說仍是那兩種思路、兩種理念的歷史投影。
Read more就哈耶克和波普爾的“整全性”社會改造,答覆一位在瑞典的華人教授。今天美國的左右派之爭,其根本是當年美國建國時,熱衷法國大革命全盤改造的激進派和傾向英國漸進改革的保守派之爭。法國革命與美國革命是兩種思路,兩種哲學,最後兩種結果,並影響了整個世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接班者是列寧斯大林的十月革命,毛的中國革命,柬埔寨的波爾布特等;而英國革命,尤其美國革命強調的是,憲政,程序,傳統,法治,一點一滴地漸漸改進。哈耶克把它總結為遵從”內在秩序“,摸石頭過河。
Read more巴西左派執政時大火更多,左翼掌權的加州每年有山火,全球白左不吱聲;現安哥拉和剛果火災是巴西5倍,左派不敢批黑人政府。馬克龍等左派群起批巴西總統,只因他是保守派(被稱為美洲川普),發泄左瘋憤怒。
Read more馬克龍、戈爾、麥當娜、克魯尼等一大批西方白左熱衷唱政治正確高調,矯情偽善。全球氣候過暖是假議題,實為反資本主義、反工業化,反個人發財致富,要像共產主義“計劃經濟”那樣“計劃環境”,最後“計劃個人的生活”,貌似行善,其結果卻是通向奴役之路。
Read moreTweet●從70年代開始,美國總統大選黨內初選,兩黨都是愛 […]
Read more英國通過公投脫離歐盟 ,而法國卻選出仍熱衷歐盟的總統;從這裡可看出英法兩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根本不同。
Read more卡斯特羅死了,古巴有了改變可能。但社會主義那種烏托邦理想,卻仍活在無數西方左派的心裡,不會隨着全球最長的獨裁者而死亡。也許這世界上永遠會有一類人,不親自被投入古拉格絕不回頭。當然,中國人里不也有在“古拉格”轉了幾圈的劉賓雁們,仍然至死嚮往社會主義嗎。
Read moreTweet
Read more袁曉明:無論是從理念,還是實際政策,華人都更靠近共和黨(財務保守、努力工作致富、重家庭、重教育等),華人選民應該把選票投給共和黨。
Read more台灣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走向官商最容易結合的半資本主義道路,還是更進一步的市場經濟道路,這是新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選擇。即使在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也不乏國營導致的慘痛教訓:美國最糟糕、最賠錢、最受非議的兩個企業就是美國國家鐵路(Amtrak, 簡稱美鐵)和國營郵局。
Read more在西方民主國家的市場經濟運作中,從本質和效果上來說,工會都是一支破壞性的力量。哪裡的工會勢力強大,哪裡的經濟就會遭殃。
Read more“政教合一”已成為過時恐龍。但“政經合一”,也就是政府主導經濟,不僅在西方,甚至在世界範圍內,至今仍沒有像政教合一那樣受到嚴峻的挑戰。美國的憲法,也沒有對政府和經濟的關係作出明確的規定。
Read more當今世界,最反動、最頑固的,一是政教合一;二是共產國家。其實兩者的本質都是政教合一。共產主義雖不信天上的神,卻把人間的暴君當神來拜,其宣傳洗腦的手段、做法跟宗教政權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這兩種國家,軍事政變是能促進、推動世俗的憲政民主制度的。
Read more在迄今為止的共和黨代表大會上,最受聽眾歡迎的,不是川普的模特妻子講話,也不是他的兒女們,而是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因他口無遮攔、針鋒相對地痛批政治正確,清晰、明確地高聲喊出:“黑人的命重要”運動(black live matters)是種族主義!
Read more英國脫離歐盟,是歐盟這種烏托邦幻想開始破滅的開始,捷克是下一個也要公投的,結果可能也是脫離!歐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開始。英國脫歐公投的勝利,是主權和自決權戰勝中央集權(centralization)和群體主義(collectivism)的勝利!!
Read more“歐盟”這個社會主義烏托邦,將遭到英國人民的挑戰。英國下周公投,決定是否退出歐盟。按目前民調,主張退出者超過“留守派”。如英國最終退出,將對歐盟重大打擊,主要是在心理層面,他們的烏托邦夢想被驚醒,可能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Read more曹長青:英國脫離歐盟的公投,第一,體現自由選擇的價值;第二,體現人民決定的權利。背後的深層意義是:英美所代表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和法國德國代表的群體主義(collectivism),這兩種價值的一種對立和選擇。
Read more安蘭德是第一個從道德的角度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哲學家。她認為,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不僅是可行的,更是道德的,因為它提供了自由交換產品(包括思想)的機會,體現並尊重了個人權利。而政府主導經濟,以及各種剝奪個人私財的集體主義,不僅是不可行的(帶來貧窮和專制),更是不道德的,因為他們以“人民”這種集體的名義,用高稅收的手段,去追求所謂的“公共利益”。最後剝奪的則是個人的權利,個人的自由。對於政府主導經濟,安蘭德甚至說,“政府對企業的‘幫助’和政府的迫害一樣可怕。”安蘭德的追隨者、前美國聯儲會主席格林斯潘說,蘭德為資本主義確立了道德性,這點改變了他的一生。
Read more哈維爾雖然強烈地反對共產主義,也堅定地支持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等,政治傾向明顯“親美”;但其經濟政策,卻仍沒有脫離共產主義的思路,或者說根本沒有明白西方左、右派到底在爭什麼,沒有懂得右派(保守派)強調和信守的“自由經濟”理念到底對人的自由具有何等意義。因此哈維爾執政時,仍是熱衷“平等”、重視“分配”、結果是增稅,擴大福利,強化了政府(干預經濟)的效能。當時任總理的克勞斯,則堅定主張市場經濟,強調自由競爭等原本資本主義價值。兩個人可以說典型體現了西方左、右派的針鋒相對。
Read more一個是傳統的西方:那個產生了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彌爾頓、狄更斯、亞里士多德、亞當.史密斯、華盛頓、林肯的西方;那個人們捧著《聖經》上教堂、唱著鈴兒響叮噹歡度聖誕節的西方;那個贏了二戰、冷戰,正在和恐怖主義作戰、承擔人類道義責任的西方┅┅那個被稱為保守派的、右派的西方。
而另一個則是當代時髦的西方:那個產生了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薩特們的西方;那個給共產世界和伊斯蘭世界提供了最好的攻擊把柄的西方——腐敗墮落、玩世不恭的西方;那個當年推崇共產主義、今天懼怕恐怖主義的西方┅┅那個被稱為自由派的、左派的西方。
Read more人類進入21世紀不久,世界經濟就被希臘拖累。希臘人口才1078萬(不到台灣一半),排世界第76位,其生產總值(GDP)只佔歐洲的2%,放在世界天平更是微乎其微。如此小國影響世界經濟,按邏輯是不能成立的。但因為希臘是歐元區成員,它欠債三千億美元,到期不還,還揚言要退出歐元區,導致歐元區主要大國(德國法國等)恐懼,擔心多米諾骨牌效應,而導致歐元區崩潰。
Read more美國四年一度總統大選,從兩黨參選人的競選口號等,可以看出美國兩黨的主要不同,而這種不同,不僅體現美國歷史以來兩大政黨理念的根本區別,也反映了當今英、法、德等主要西方國家兩大政黨的基本分歧。
在民主制度比較成熟的美、英、法、德等國家,基本都是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美國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英國是工黨和保守黨;法國是社會黨和共和聯盟;德國是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民主黨。
Read more安蘭德的作品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的影響力?主要因為她用小說形式傳播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哲學思想——客觀主義。所謂客觀主義,核心思想是推崇“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以人為本,理性,個人主義對抗群體主義。
Read more原蘇聯持不同政見作家索爾仁尼琴與胡適一樣,也對聯合國非常失望,他甚至公開撰文譴責說,“在一個不道德的世界裡,聯合國也變得不道德了,它的很多成員國政府不是自由選舉產生的,而是暴力強加的,有些是用武器奪取的。”
Read more很可能會有讀者瞪眼,怎麼可以把奧巴馬和希特勒相提並論?希特勒的德國是納粹,曾用武力征伐世界,對猶太人種族屠殺。美國是自由世界旗手,民主聯盟的大本營。兩個國家的領導人有可比之處嗎?當然太有了。而且不僅今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德兩國領袖就有相像、可比較之處。
Read more高稅收導致很多法國人不堪重負而“出逃”,像國際知名的法國搖滾樂手強尼哈萊德,則被迫移民瑞士。他說,“法國加給我的重稅,讓我感覺厭惡,我受夠了。”而在強尼之前,則有法國的汽車巨子、香奈爾大股東、家樂福合伙人、網球天后、當紅名模等很多名人富豪,都因躲避高稅收而遷離法國。
Read more每次美國總統大選,都更加凸顯“平等”和“權利”誰優先之爭。表面上看,這是走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兩條路線之爭,但從根本上來說,是群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兩種根本價值之爭。
Read more西方左右派之爭在美國最為典型,在三十年代左翼羅斯福總統上台推行“新政”後更為明顯。羅斯福利用美國出現“大蕭條”經濟危機,全力推行社會主義政策——大政府,高福利,高稅收,國有化,擴大政府權力。新政獲得左翼主導的知識界歡迎,因為它的旗幟是均貧富、社會平等。這種口號本身就佔據道德高地,符合知識份子要建立“理想國”的烏托邦幻想。
Read more倫敦奧運開幕式的真正問題是,導演曲解了英國歷史文化,或者說,由於這位導演清晰地把自己的左傾意識形態摻進了奧運開幕式,所以他根本沒有通過這個機會表現出英國的真正偉大之處。
Read more